重塑公允价值会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李树华
金融危机往往起源于泡沫的积累及其破灭。本轮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几年房地产市场聚积的泡沫,破灭于2007年初。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当时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虽然那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但已进入危机爆发的初期。迄今为止,这次危机暴露了诸多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问题,其中包括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导致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short-term fluctuation)问题。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情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IAS)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均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在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实践中,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第一层、第二层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也是通常所说的市价变动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也翻译为“盯市会计”),第三层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也是通常所说的按模型计价的会计(Mark-To-Model Accounting,也翻译为“盯模会计”)。
历史事实说明,每逢经济金融危机,都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会计也不例外,只是这一次尤为严峻而已。这次金融危机,美国证监会、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美国众议院在
随着美国的行动,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
在金融危机初期极力维护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做出承诺,将对目前金融危机中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有活跃市场但市场并非正常有序的金融资产,不再采取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对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避免按公允价值计价。
二、调整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原因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大家批评公允价值会计,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迫使金融企业确认未实现的会计损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具有放大效应,人为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公允价值难以确定,计量结果往往不可靠等,这些批评揭示了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不够完善,以及公允价值会计固有的顺周期特征等深层次原因,核心在于金融危机中按市场价格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合适。
(一)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不够完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金融危机反映出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确定公允价值方式不够科学。
二是公允价值不够公允,难以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价格“非公允”的经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盯市原则被普遍采用,所以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说明,在未充分认识金融危机之前,尚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报价是否真实、公允的统一判断,也显示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仍然不够科学,无法获取市场的一致认同。
(二)公允价值会计具有明显、主动的顺周期特征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尤其是市价变动会计的顺周期特征更为明显,这对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及资本充足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会计收益和资产计量,从而影响投资决策、收入分配,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市场变动会计的顺周期特征主要体现为: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金融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市场交易活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水涨船高,投资收益率更为可观。反之,在经济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金融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不断萎缩,投资收益率下降甚至亏损。
另外,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也具有顺周期效应。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确认减值损失,一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余额,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出现了非暂时性下降。因此,金融资产减值会比正常时期更为严重,需要确认更多的账面损失,从而影响金融危机中金融企业的收益,甚至因大量确认减值损失出现亏损。反之,在金融危机中确认的减值,该项金融资产如果存续到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会对企业的损益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金融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市场价格会逐步回升,因此当期需要确认的资产减值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其次是由于会计准则规定以前年度确认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经济危机或萧条阶段确认的减值损失将转回成为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的利润,使得会计收益越发高涨。
会计为什么具有顺周期特征呢?这源自会计反映这项基本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通过特定的会计方法,遵照会计准则要求,正确地、全面地、及时地、系统地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事项分门别类的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的活动。因此,会计反映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反映的结果就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或其所带来的收益在经济周期繁荣、萧条等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企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获取资产需支付的对价也是不同的,持有资产的价值也会随着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然具有符合经济周期的特征。会计反映的对象随着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化,在遵循真实反映的要求下,会计反映的结果自然具有顺周期特征。就好比照镜子的人变了,镜中的影像自然会跟着变化。
现代金融市场规模巨大,在日益先进的通讯工具、交易技术等手段支撑下,资金逐利本性会使全球相同的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趋于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变动会计反映的不仅是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实质上也反映了整个金融市场上该类金融资产的当前价格,这种会计反映职能扩大的趋势增强了会计政策的顺周期特征。
三、仍应坚持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能否继续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其运用基础是否仍然存在。
(一)金融危机是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机会
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变迁是会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导致公允价值会计遭受了调整,但不能因此认定公允价值会计就被否定了。下面,我们列举一些重大经济金融危机对会计的影响,来说明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1、18世纪南海公司事件。
2、1929年大崩溃。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有人说,社会的进步是靠危机推动的,有危机有反思才能推动进步,在危机下,才能推动结构性变化,带来质的飞跃。这是因为,结构变化涉及巨大利益调整,所以阻力很大,但在危机背景下,阻力可能变小,所以可能带来结构性变化。会计伴随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况表明,公允价值会计虽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遭到了调整,但只要我们认真吸取危机带来的教训,这是推动而不是否定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机会。
(二)否认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导致巨大的负面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被支持者认为代表了未来会计发展方向,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被反对者认为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废除公允价值会计的声音高涨,但尚没有人能找到令人信服的可以代替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会计已经被证明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倒退回以前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不为投资者接受。SEC在
既然公允价值会计基础仍存在,用句时髦的话语来说,当前的任务不是要停止公允价值会计,而是要重塑公允价值会计。
四、重塑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意见
目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调整具有合理性,但要解决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实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目标,我们还需探讨其他改进措施。
(一)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
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但这场金融危机说明,在非有效、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其内在价值。因此,需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
一是要完善不同市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框架,不仅要解决金融危机环境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还要解决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
二是要针对当前以市场报价,尤其是以收市价确定公允价值容易被操作的情况,研究解决账面金融资产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问题,或者说,研究出更有效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实现手段。
三是要协调好历史成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并存的逻辑冲突。公允价值会计,尤其是市价变动会计的应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历史成本会计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采用市价变动会计计量,企业需要将市场行为、市场上其他核算主体的交易活动纳入核算,因而突破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使得会计信息无法反映单一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通过市价变动会计计量,企业需要在交易事项尚未发生时,就对会计要素进行重估或调整,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基础;市价变动会计核算要求市价上升时确认资产收益,背离了会计稳健性原则;按照市价变动会计核算,在交易事项未实现时确认收入,违背了收入确认的会计准则(历史成本会计的收入确认原则要求:只有交易已经完成,出售方的责任已经履行,与售出资产相关的风险已经转移,才能确认收益)。成本会计理论体系与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存在上述根本性的差异,但现实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对贷款、持有到期的投资和非金融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采取成本计量,所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实质既反映部分过去的信息,又反映部分未来的信息。而且,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会计计量方面还存在不对称的问题,即资产采取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但对应的负债却可能采取了成本会计计量。这种混合会计信息的内在逻辑存在着冲突,其真正效应自然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解决好混合计量模式和会计计量不对称等问题。
四是重新设计金融资产减值制度。金融资产减值的风险隐患其实在繁荣时期已经埋下,在不违反不得提取秘密储备的规定下,可以通过改进减值准备制度以缓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如在经济繁荣期前瞻性的计提准备金。
(二)简化过于复杂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金融业务方面的会计准则,最为繁琐。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为例,“30年前,会计准则的文献资料仅仅有两卷,并且很容易就能装进公文包携带,从那以后,会计准则文献资料数量呈指数速度迅速增长,现在需要用带有很多隔层的橱柜(书柜)才能容得下”。FASB133号公告“衍生金融工具与套利活动”,原为200页,而修订后为804页。Fed前主席PAUL VOLKER曾讽刺道,“根本就没有一个活人能搞懂它”。会计准则日益复杂,一方面加大了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成本,减缓了会计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增加了执行成本。为遵循日益复杂的会计准则,企业不得不雇佣高专业水平的会计师,但投资者和监管层仍然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效果打着问号,因为准则的复杂性也给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空间。所以,改进会计处理手段,简化会计处理过程,尤其是简化对复杂金融产品的会计处理,对提高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