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简报(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Jul 19, 2010     浏览次数:4611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2010年6月28日下午“审计与内部控制”专题研讨纪要
 
6月28日下午,在西南财经大学毛洪涛教授和山东科技大学张月玲教授的主持下,“审计与内部控制”专题组在黄海饭店4楼海韵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西南财经大学的毛洪涛教授主持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报告。复旦大学的陈超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审计费用、所有权集中和掏空动机》的报告。报告针对新兴市场中常见的公司股权集中和金字塔结构带来的大股东掏空行为,选取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控制权集中和掏空行为如何影响审计风险、审计意见以及审计费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被出具不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审计费用正相关;第二,最终股东的控制权大小与公司被出具不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及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第三,随着最终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增加,不洁审计意见更有可能被出具并且审计费用也会升高。陈教授认为,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中情况的特殊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启亮副教授对陈超教授的报告作了简要评论。刘教授认为,该报告的选题非常好,从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例如:控制权变量v和c变量只差15%,采用配对样本效果可能会更好;其次,用洁净和不洁净来分类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这与目前我们对审计意见的分类不太一致;第三,我国在2002年、2003年出台了一些新的司法解释,报告未考虑到这些制度背景的变化;另外,物价变动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针对这些建议,陈超教授表示了感谢,特别是审计意见的分类、制度背景变化等意见都是之前未考虑到的细节问题,应在报告中加以补充;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可以补充一下稳健性检验;变量C跟v虽然差别不大,但这是对国有公司来说,对于非国有的部分实际上差别很大,因此报告也对其进行了区分,但全样本可能无法做配对。
澳门大学的刘明教授做了题为《管理层持股和公司治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香港的证据》的报告。他以香港上市公司1999年到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管理层持股和公司治理质量对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他从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两方面入手研究管理层持股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将所有的样本公司按照管理层持股数量分为低、中、高三组对假说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具体表现为:当管理层持股量为低或高水平时,管理层持股与审计收费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此时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而当处于中等水平时,管理层持股与审计收费呈现正相关,利益侵占效应占主导。他同时确认了公司治理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加强公司内外部监控机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复旦大学的陈超教授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论。陈教授认为,该报告将管理者持股分成了高中低来研究,非常有趣;同时陈教授也提出两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一,对管理者持股高、中、低水平的划分以什么为依据,报告中以5%和25%来分的,建议做一个线性分析来确定这个拐点。第二,香港公司的控股股东有很多种类型,例如家族企业、中资国有控股以及其他,报告中未给出香港公司的管理层持股的分布情况。刘明教授对陈教授的建议表示感谢,特别是对转折点的求解的建议。刘教授认为,正因为香港有些公司是家族企业,还有些中资、港资、台资公司等,不同的样本比较丰富,所以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才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另外刘教授表示对于公司治理样本的收集还可以继续做下去。
山东科技大学的张月玲教授主持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报告。在第二阶段的报告中,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的硕士研究生王纪瑞同学代替李雪教授以《审计检查风险的分类及其控制思路——基于根源分析的视角》为题进行报告。报告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虽然强调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实质性测试,控制检查风险,但缺乏对检查风险根源的考虑,因而在对检查风险的根源控制上有所欠缺。基于此,报告着重从检查风险的产生根源角度入手将其划分为三类:规则性检查风险、违规性检查风险和行为性检查风险,并分别从审计标准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角度对这三类检查风险进行了分析,讨论其来源、定义和控制依据。随后,报告又以审计师对客户持续经营问题的考虑为例,对三类检查风险的同时存在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三类检查风险的思路。山东大学的杨婷蓉副教授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论。杨教授首先对这篇报告的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从小的方面入手将问题研究的非常透彻,对检查风险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随后,杨教授也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报告对根源分析的理论可以进一步挖掘;第二,报告对审计概念的界定如果能够更科学的话,将有助于更好的区分外因和内因,结论也会更加有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卢锐副教授以《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协同性——基于薪酬业绩敏感性视角的经验证据》为题,使用2007年和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其审计师核实评价意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协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存在高度协同性,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其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度越高。同时,这种协同性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加显著,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显著性较弱。他提出以下建议:重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协同性、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师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中国海洋大学的李雪教授对该报告做了简要评论。李教授认为,这篇报告有三个突出的优点:报告的实证研究方法非常规范;报告对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协同性给出了一个理论的依据,选题很有理论意义;报告的结论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下一步落实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很有借鉴意义。李教授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将09年数据补充进去,使用三年的数据将使文章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并不统一,审计师在出具鉴证报告时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结论的指导性可以进一步探讨。
重庆大学的辛清泉副教授围绕《交叉上市、国际四大与会计盈余质量》的题目与与会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讨论。考虑到公司报告的会计数据直接由公司内部人和审计师联合决定,报告着眼于审计师这一视角,使用2008年底已经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公司数据,对比了AH股公司与配对的A股公司在会计盈余质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如果不考虑国际四大的作用,在香港联交所交叉上市本身可能并不能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因此国际四大审计可能是导致AH股公司盈余质量相比于A股公司更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交叉上市可能改变了国际四大的执业激励,具体表现为国际四大对交叉上市和非交叉上市两类客户采取了差别审计策略。辛教授进一步推测,香港审计市场的声誉机制可能是导致国际四大审计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该报告为理解审计师和交叉上市之于会计盈余质量的交互影响提供了帮助。

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编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