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主要学习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包括:阿科特的《行为金融:心理、决策和市场》、饶育蕾,盛虎的《行为金融学》、舍夫林《行为公司金融——创造价值的决策》、《超越恐惧和贪婪——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心理诠释》和诺夫辛格《投资心理学》。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 195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1964),Linter (1965),Mossin (1966))、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 1970)、套利定价理论(APT)(Ross 1976)、期权定价理论(Black和Scholes 1973)全都建立在股市投资者行为理性这一假设前提下,总体而言,投资者会对股票的现值进行合理估计,因而他们的买卖行为确保了股价可以公允的反映股票的未来前景。因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评价,市场是有效的;当部分投资者为非理性投资者时,他们的交易表现出随机性,因而彼此之间相互抵消而不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从而,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有效市场理论有几大缺陷,如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缺陷、套利的有限性等使得市场可能并不有效。因此,大量证券市场中的异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学理论不断受到冲击。
传统金融学中的人们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中的人们是正常的。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因此,行为金融学以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了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 并取代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方差理论,可以对发现的一些金融市场的异象作出解释。
虽然,最近几十年来行为金融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首先,行为金融学的展望理论迄今还未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还未成为一个公理化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特定的心理假设,建立自己的模型和理论。这使得行为金融学的不同研究者无法在公理化标准下进行讨论,从而限制了行为金融学的科学化。其次,行为金融学目前还不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需要建立统一、独特、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范式;最后,行为金融学缺乏基于其基本理论框架的核心资产定价模型,故无法对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基础进行颠复,需要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邓建平
学习与研究:关于高管薪酬等
关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中,不断阅读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参考书目,并深入思考、梳理理论知识,总结学术研究中的感受和体会等方式来实现。2012年的学术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高管薪酬、盈余质量、公司社会责任等几个领域,因此所研读书目也主要是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一些国际顶级杂志以及国内高水平期刊的学术论文。
对于高管薪酬,我主要关注了高管的薪酬公平性问题。利用我国制造行业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0年的数据,我考察了国企高管和职工内部薪酬差距对高管和职工的不同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较低时更多地激励了职工,薪酬差距较高时对职工无正向激励效应。在内部薪酬差距可能体现为管理层权力的结果时,对高管的激励效果不明显。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我还对地方政府竞争和家族企业治理的国内外文献和著作进行了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买壳上市家族企业相比,直接上市家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但同时通过更高的资产回报、过度投资和负担更多的超额雇员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目标。文章发表在《财经研究》2012年第9期。
此外,我延续中小股东投票权的研究,与国内学者合作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度与公司治理负相关;网络投票平台能够表达中小股东意愿,且能够保护其利益;整体上,中小股东的“冷漠”是非理性的,并损害了其利益;但就中小股东对议案的认同度而言,则存在“搭便车”式的边际收益。文章发表在《经济学(季刊)》2012年12卷第1期上。
——暨南大学 黎文靖
在我经典教材和文献的精读中,包括英国著名教授Grant和Sherrington合著的《规划你的学术生涯》,并积极的与自身相结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日益全球化,学术职业也日益充满竞争,各种规范化考核的压力日益增大,作为高校的教师面对日益激烈和全面的竞争压力:快速申请科研基金、快速发表高质量论文、快速胜任高质量的教学,同时还可能承担提升学校声誉和形象的公共服务工作。面对此种境遇,高校老师如何规划自身的学术生涯日益显得重要。对此,该书给出了非常系统的建议。首先,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术工作,要做到有所取舍,有所放弃,各项工作必须在时间先后上做到尽善尽美的安排,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人为善,同人共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复旦大学 方军雄
阅读交流之二:《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2012年,由于课题的研究问题,所读专业书籍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领域,特别是继续研读了由陈小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是一本从管理学视角探讨研究方法的书籍,由于我的国家社科课题的研究方法是管理会计方法,所以这本书是我最近2年一直在精读的一本。总体来说,这本书对指导如何做案例和调查非常有帮助。
此外,2012年还读了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工作5年多来,面对很多问题时,在寻找答案的时候总是会思考自己的定位,也让我觉得身心修炼和成长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精力的。应该说,这些方面的收获是最重要的。
——中央财经大学 卢闯
阅读交流之三:关于内部控制
1.《内部审计新纪元: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在内部审计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新的内部审计理论及观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作者在本书中将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及其最新发展加以汇编整理,详细地论述了风险与控制的关系、内部审计执行、营运及项目效率审计的实务细节,对于我讲授“内部审计”这门课大有裨益。
2.《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上下)(第6版):这是内部审计著作的开山之作。1942年,布林克的《现代内部审计学》第1版作为商业领导力方面的书籍出版,最新的第6版由美国著名内部控制及审计专家罗伯特·莫勒尔执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上下)(第6版)全面概括了现代内部审计的最新理念、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基本内容,并且深入透析了SOA时代的内部审计新规则,用大篇幅着重阐述了信息系统对于现代内部审计的影响。讨论了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XBRL和OLAP以及内部审计全球标准等最新内容。
3.《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实务•案例》:本书主要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结合审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演变历史,详细阐述了要素评价模式、管理控制评价模式、持续改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并结合案例详细说明其实际应用。本书最后结合居于管理学理论前沿的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展望。
4.《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这本书最大的突破在于构建了内控目标、要素与经济后果、财务数据有机结合的评价指标,在于构建了基础指数与修正指数有机结合的指数体系,在于构建了上市公司个体评价、分类评价与资本市场整体评价有机结合的排名机制。这一重大突破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监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作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微观管理决策、宏观调控决策、职业判断决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直观参考,不仅位列国内同类研究的前沿,而且对丰富发展国际相关研究也多有裨益。
——中国海洋大学 房巧玲
阅读交流之四:关于公司治理
因研究生教学需要,近期阅读了国内外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些著作及教材,经过比较,个人认为金&诺夫辛格的《公司治理:中国视角(原书第2版)》质量确实不错,该书号称世界一流公司治理权威的扛鼎之作,由于有结合中国最新案例,用于中国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也还较为恰当,再配合王国成的《公司治理案例精选》,理论与实务相关内容就都较为丰富了。
还有几本我认为不错的公司治理书籍,包括《CEO公司治理》(李维安、牛建波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出版)、《公司常青:英美法日德公司治理的比较》(乔纳森·查卡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02出版)、《公司治理百年:美国和德国公司治理演变》(玛丽·奥沙利文、黄一义、谭晓青、 冀书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03出版)、《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孙永祥、陈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出版)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万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