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时讯
内控成败谁做主?
发布时间:Jul 26, 2010     浏览次数:2275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内控时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重视程度的问题。内控并非新生事物,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企业也就必然有内控。只是,很多时候,人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到风险,也就看不到内控的必要性。
  有人统计过,在企业失败案例中,有70%以上的企业死于内控。安然、世通、巴林银行、银广厦……很难说这些企业都没有一套严格的内控制度,但是,倘若执行不力,徒叹奈何。
  最近传出陈久霖复出的消息,这不禁让人又联想到当年的中航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正是因为陈久霖,中航油才能够走上巅峰;但是,同样也是因为陈久霖,中航油几乎被推到了绝境。
  应该说,安永为中航油设计了一套完备的内控制度,在这套制度下,亏损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就应被暂停。可是,最终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陈久霖之所以豪赌,与其对业绩的过度追求息息相关。
  但凡去过他办公室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墙面上四处悬挂着他和数位高级别领导合影的照片。太想出成绩使他越雷池千里而不自觉,最终重创了中航油,也重创了自己。
  面对美国政府的质问,英国石油(BP)的CEO海默德选择了打太极。如果不是太健忘,他应该还记得他的前任,曾一手缔造了BP庞大帝国的布朗先生,是怎样在频发的事故中狼狈下台的。想当年,在一片倒声中,海默德的声音也曾很响亮,他尖锐地批评BP的绩效评价体系造成各部门只注重节约成本而无视风险。不过,他上任后,一切继续,什么也没有改变。
  作为营利性机构,企业在其激励机制中主要考虑收益因素,这本无可厚非。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企业对收益考虑太多,却对收益中隐藏的风险因素置若罔闻,这就给企业经营埋下了祸患。
  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管理学泰斗德鲁克的名言。
  根据这一逻辑,如果考核中无法加入风险控制的因素的话,企业即使有完备的内控制度,也很难落到实处。
  曾经光芒万丈的华尔街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黯然失色,从某个角度看,这可以归咎于其特有的薪酬体制。在华尔街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交易员,其薪酬构成通常为基本工资加交易盈利,而交易盈利占到了交易员薪酬的大部分比例。
  至于高管人员,股票奖励与期权激励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两者往往取决于公司的股价表现,业绩是影响股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归根到底,企业经营由人操纵,而人的追求又往往与企业目标相背离。完全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制度看起来很美,似乎可以实现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的一致。然而,这里面无法体现,人是以多大风险作为代价,来帮助企业获得这些收益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风险只属于企业,而收益则与个人有关。倘若没有相应的规则对人进行约束,人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做出铤而走险的事情就毫不稀奇。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想要基业长青,至少需要建立起风险与价值增长的平衡理念,在确保风险可以容忍的前提下,提升企业的价值增长速度。直接说,那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
  不过,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在内部培植一种内控执行文化———只有建立在有法必依的执行文化之下的内控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否则,只要CEO是从的观念仍是主宰,那么,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堆废纸。劳民又伤财。

(来源:中国会计报  2010723作者:余红燕)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