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33030)
【摘要】多年来,会计学一直是高考招生的热门专业,近年来其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却逐渐严峻。本文针对这一现实,基于学生在校教育角度,分析了会计教育当前面临的环境变迁,剖析了学校教育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理念和路径。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育 本科 失业
引言
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发布的《2009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会计学2007、2008届均位列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十名。这对于多年来风光无限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来说,令人不禁感叹不已。但是正视现实才是唯一的出路。下文将结合我国会计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变迁和学生在校受教育现状,剖析学校教育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理念和路径。
一、当前面临的环境变迁
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发展。适应环境的挑战和时代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亟待进一步加速。只有准确地把握我国会计教育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形势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大众化与低素质之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实际招生人数呈阶梯上升态势。而在我国教育系统内众多的专业教育领域中,会计专业教育显示出不同寻常的繁荣。据统计,从目前来看会计专业本科每年招生人数都是位居前列,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1089所本科院校中(含独立学院)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有508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46.6%。招收的本科生为80867人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超过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独有的“超级会计大国” 会计教育规模增长过快,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统筹会计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很缺乏,社会亟需大量复合型人才。2005年11月,基于对 80 多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的调查,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高安德认为,只有不到 10%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2006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相关人员关于会计本科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的所占比例最高,占48.4%, 。根据柳青(2007)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最重要的素质依次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其职业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差距显著。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需
随着资本市场、网络经济的发展,全球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跨国公司、WTO等多边国家组织、国际政策协调组织等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其中,金融全球化对会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何了解国际经贸环境,熟悉资本市场运行规律和规则,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会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高等会计教育范式的逐渐趋同,要求会计教育培养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要实现有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业务活动和资本流动国际化,企业组织形式跨国经营形式将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会计人才,跨国CPA跟踪审计服务人才等将有大量需求。ACCA大中华区总监叶慧琍认为,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国内金融行业的逐渐开放和迅猛发展,我国对包括财务总监、财务高管等在内的中高端财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国至少需要30万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师。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会计体系,使其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框架。
甲骨文大中国区总经理李翰璋则认为:任何一个公司不能只谈国际化,也不能只谈本土化。国际化更侧重在标准化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而本土化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比如如何在中国操作、执行。林德恩(德固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说,现在在德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和领导者出现,也有很多来自德国的人才进入中国,这些人都需要对当地的市场和环境增进了解。我们既不是彻头彻尾的本土化,也不是单纯的国际化,而是说我们既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要从本地的情况出发,去执行全球化的战略。所以,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本土化的执行力。
(三)信息化和边缘化之危
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会计人员的角色须重新定位。计算机的普及和ERP系统功能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记账和核算工作量。而财务分析和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信息时代,公司会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应予以转变。公司财务部门应真正实现从成本控制、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Iversen Kathy,1998)。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1988)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即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即被边缘化。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从业人员除了熟知会计业务技能外,还必须熟知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软件应用与维护技术、网络使用技术等方面知识,另外,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再处理变得非常容易,这样,会计部门除了提供会计信息外,还要提供非常多的企业管理信息和预测分析信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也需要多部门协调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企业管理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差会使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低,有被边缘化的危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市场程度将大大提升,社会对会计行业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将大大提升,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总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经济的不断推进,就业问题的突出和职业多样化,都使得本科教育与社会需要相差仍有较大距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资本市场的不断进步,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综合素质。经济全球化要求会计教育培养有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司财务部门应真正实现从成本控制、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新形势给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目前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目标定位不清,忽视创新人才职业判断力[③]的培养
柳青(2007)的问卷调查结果证实,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其职业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职业判断能力差距显著。这与培养目标不清关系甚大。许多高校把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适应性,但仍然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把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三位一体”。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且有更大更快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重点不明确,前瞻性不足。近年来,也有部分高校把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学术教育,二是技能型职业教育,还有人认为应培养介乎两者之间的半理论半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这些观点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岗位需求,但是忽视了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我国已颁布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蕴含了新时期会计变革的丰富内涵。它强化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这些要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关注技术知识,而且强调人本理念和伦理道德,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此相联系,可喜的是,许多财经类院校已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增加经济管理、社会学和法学等相关内容,但是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试验课和实习效果不佳,造成应用型能力不足
据麦可思调查,有20%以上的各类型院校的2008届毕业生没有接受任何实习。而有实习,特别是有专业相关实习的2008届毕业生的收入略高。并且,大学毕业生与专业有关的实习,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能有效提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关于试验课,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有的学者提出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殷爱贞等,2008);有的学者提出了校企共建实验教学模式(许淑琴等,2008)。我们认为,以上方法均存在较大缺陷:模拟实验教学方法存在仿真程度较低的问题;校企共建实验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校企利益不对等,企业热情往往不高,还有的学者提出一般原则性解决方案,但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导致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至于校外实习,目前一般会计本科的实习时间是一个月左右,显然是不够的,有的名义上为两三个月,实际上,由于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近几年就业压力加大,学生主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没时间和心思去真正实习。
(三)未能深刻认识何为复合型人才
目前多数高校都赞同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对复合型人才的看法不尽相同[④]。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特点不鲜明,与本校优势结合不够紧密,为复合而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在复合的方向上不能突出特色和优势,强调跟随就业去向的多元性而随意复合,却弱化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本来目标,导致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这样的结果是总是被名校和人才市场牵着鼻子走,最终往往会由于自己许多方面的劣势而被拖垮,而且对于毕业生来说,由于特色不明显,工作后潜力不能充分挖掘,对其长期发展不利。比如,不顾学校自身条件,一味强调国际化。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际化水平上不去,自身特点也丢了。
(四)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存在偏差
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学校和老师往往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其中主要的三点一是上级部门的评估指标中科研是硬指标,而教学的弹性较大;二是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往往主要受科研的影响,三是教师待遇受学历影响较大。这样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其教学科研水平学历基本已定型,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对于中青年教师,往往把主要的精力花在科研上,教学自然受影响较大。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尽快提高学历层次,在住房,津贴等方面向高学历倾斜力度很大,这使得许多年青老师对教学不认真,主要精力放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上。
(五)品牌战略不明确
目前多数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缺乏明确的定位,往往是生搬硬套的学习国外或者学习一些名牌院校的经验,没有能密切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这样,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大同小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供应不能很好地对接。高校对许多可以细分的市场需求没有充分填补和挖掘。
(六)对变迁的会计职能认识不到位
信息化时代,公司会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应予以拓展。公司财务部门应真正实现从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等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Iversen Kathy,1998)。ERP系统功能减少了财务数据在输入端的工作量,而使输出信息复核和风险控制等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财务会计人员的角色须重新定位。
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1988),“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即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
三、改进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强化理论教学,加强职业判断力的培养
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本科会计专业,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学术教育,也有异于技能型职业教育,更区别于许多人所理解的介乎两者之间的半理论半技能型的应用型教育。我们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尤其对于一般地方高校,要面向地方经济、周边区域经济,直接对接企事业用人单位需求,以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创建一种技能、理论、创新相互融合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和谐式教育模式。
教育的范畴比教学广泛得多,然而教学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正确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前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首先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培养和提升职业判断力。
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就是正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以改善学习方法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还要加强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及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全面认识自身肩负的现代育人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身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人才,成为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顾问,一位朋友,一位引领者而不是控制者”,要求学生言听计从,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会扼杀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二)以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实验课和实习效果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精细化试验和拓展式实习相结合的方法。精细化实习是指将会计专业社会实习教学 首先“内部化”,即由学校通过有效创办小型校办工厂(比如,印刷厂,出版社,文具厂等),建立全真实验教学基地,让学生随时实地学习。
拓展式实习指带领学生前往各种类型的公司(比如学校建立的一些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单位等),短期观摩,学习,在于重视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但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经验,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加深和梳理前期学习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增强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应对自若的能力。
根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我们认为目前的实习方式需要改进。可考虑延长实习时间,并把实习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利用大学前三年的周末和部分假期化整为零分期进行。第一单元为“熟悉环境,融入企业”,积极和企业领导员工交流,善于观察,勤于咨询,主要锻炼人际沟通能力;第二单元为“熟悉业务,知行统一,”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善于动手,勤于总结,主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单元为“熟悉企业,虚拟管理”,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主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三年的工作经历不仅使学生们变得成熟、自信,同时也掌握了会计工作技能。这段经历使学生能够轻松就业,甚至许多可能在实习的公司最终就业。
(三)以特色为导向,正确培养复合型人才
本文认为可以按照在全国的影响和学校的综合性分为全国性综合大学、财经类全国知名大学,一般地方院校。全国性综合大学,师资力量较高,学生来源好,培养方向的限制少,与国内外的交流广泛,就可以追求会计教育的全面高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外向型、通用型的特点;财经类全国知名大学师资也比较雄厚,学生来源较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有广泛的影响,可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倾向某些方面的精品人才。一般地方财经院校,为了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应该采用差异化的战略,其目标定位主要考虑高校的校友资源、影响地域范围,专业技能优势,适当突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合本地区、本行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四)以平衡为机制,纠正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关键在于教师。
但是,改善会计对教学的重视,不能片面强调觉悟和奉献,而是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面对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存在偏差的现状,我们认为一是要提高对教学优秀的老师的待遇和奖励力度,奖励从事课程设计、教程发展、进行教学试验、教学创新的教师,适当平衡和科研的关系。二是对老师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都已是成年人,绝大多数同学是值得信任的,增大学生评价的比例,会让部分不太重视教学的教师认真教学,关心学生。
(五)以品牌为核心,树立明确的品牌战略
会计人才实施大学生品牌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高校要实施毕业生品牌战略,就需要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需要对自己毕业生品质的准确定位,使自己的毕业生“产品”富有个性和特色,充分展示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并且使用人单位明显感觉和认识这种毕业生品牌品质的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占领一席之地。
高校会计人才品牌战略从本质上就要求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至上,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毕业生质量看做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建立会计人才品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六)以与时俱进为生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仅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社会迫切需要既通晓会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十几年来,虽然各高校相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但对多数院校而言,实质上只是一种较为生硬的附加课程,和原来好课程基本还是两张皮,没能较好的融合,没能注重信息技术思维、战略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如何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实效高效地把信息技术类课程全面嵌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⑤]”,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并且与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与重视程度等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全盘筹划、统筹安排、因类适宜,勇于创新,促进会计教育改革,优化会计人才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2008.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08
2、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下).2009.会计研究,01
3、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2009.会计之友(中旬刊), 07
4、中国会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会计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7
5、柳青.2007.大学会计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吗.第二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
6、许淑琴、黄琼、邱晖.2008.会计学本科实验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会计之友, 3(上)
7、殷爱贞、耿彦军、田雪峰.2008.对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3(上)
8、Iversen Kathy. The Evolving Role of Finance. Strategy & Leadership,1998,Vol.26.
9、http://www.mycos.com.cn/report/select.action?sn=10203
[①] 盛明泉,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②] 翟胜宝,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③]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制度,充分考虑企业环境,运用其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优选会计方法,对于日常会计事项和财务报告编制等做出较为恰当的决策和处理。目前,在实施原则导向模式的会计准则条件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④]刘永泽,翟胜宝(2009)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不仅让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出类拔萃,还要使学生了解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形成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素质,树立既有益于个人发展也奉献于社会的正确价值观。这一观点综合性较强,并按照研究性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性大学的区别有侧重点的培养。
[⑤]引号中内容引自“刘玉廷.2009.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下).会计研究,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