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会计部联合开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暨中国内控论坛,这一举措被称作拉开了我国企业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的序幕。
这距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于
企业漏洞亟需从内部治理
企业内控失效不可避免造成方方面面的问题。日前,财政部监督监察局副局长郜进兴表示,在财政部门开展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中发现,不论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系统性会计造假。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多方面的原因,内控失效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郜进兴表示,财政部在检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形成严重的系统风险。
以上这只是一方面的表现。据统计,在企业失败案例中,有70%以上的企业“死于内控”。中航油、银广厦、德隆系、巨人集团……很难说这些企业都具备或者真正有效地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
此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企业出现了一股海外上市热。但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多了起来,由于在海外上市的地点分散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各地监管规则不同,不熟悉或不遵从当地规则的企业都将面临处罚风险。中国人寿、UT斯达康、新浪等海外上市企业曾因为“虚假、隐瞒信息,信息披露不当,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不完整”等原因相继遭遇诉讼。
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政府加强了企业风险控制,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内部控制的具体规范。2008年6月,我国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称《规范》),今年4月,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指引》。二者构成了“中国版《萨班斯法案》”。
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企业由会计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在这转变期间,很多企业已经进行了例如组建内控部门、梳理流程、规范制度等内控建设的基础工作,不过却并非都十分有效。
举例来说,在过去一年中,包括中石油黑龙江销售分公司原总经理王贤泸、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一建公司原总经理顾满林等人在内,多名中石油下属公司高管因涉嫌贪污被司法机关查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石油的内控建设被有关媒体称作为“一个‘零缺陷’的内控样本”。
“大型企业,内控规范体系不仅仅要在集团层面执行,还要落实到二级公司、三级公司;不仅仅要实现纵向地涵盖,还要横向地涵盖到企业财务、生产经营等各部门、各环节,不要留有盲区和空白,要防止出现漏洞。”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为学员们上培训第一课时如此强调。
根据财政部的安排,《指引》将自
明年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得到根本改观令人期待。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强调,企业领导应该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别是要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强调职责分离和岗位授权。要把握内部控制规范的精神实质,着力关注三个差异,即企业实际与规范要求的差异、内部评价与外部审计的差异以及普遍要求和行业特色的差异。
企业内控,成本成掣肘?
证监会纪委书记李小雪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表示,在实施企业内控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成本与效率的关系,要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一讲话直言了一些企业的隐痛,也使“如何平衡内控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专家表示,内控指引发布后,部分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实施内控,但并非出于自愿,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内控成本增加,进而造成企业对实施这一制度的抵触。
就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控制实践经验,企业自行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加之每个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格外需要对如何实施内控进行培训。
业内专家表示,在贯彻落实《规范》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是设计、执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这些均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研究成果、流程框架体系、实务指南和评估工具等技术方法。国际经验可以为企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提供可供参照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文档管理、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工具,减少企业单打独斗的探索和研发成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实现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为企业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合法合规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联智利为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黎杨分析认为,由于企业本身管理的不健全及对内控的不熟悉,可能在内控实施之初出现一些较大的成本,但随着内控持续推进,整体成本会呈持续下降趋势。
这个观点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有效验证。据去年9月美国证监会发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以后,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合规成本降低19%,在可预期的未来会持续降低,预计会达到30%。
对于成本效益原则,刘玉廷指出,实施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利,投入只是暂时的,企业获得的回报却是长久的,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内控的直接贡献就是财务报表的可靠、经营行为的合法以及公司资产的安全。”中国太保总裁霍联宏也认为,内控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创造价值。
落实内控应避免走弯路
“上市公司一定要切实加强内控实施组织领导、学习贯彻内控规范体系,梳理优化现 有管理流程,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刘玉廷强调,企业在内控建设中要切实理解《规范》和《指引》的内涵。
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在执行中都曾机械地理解内控建设,从而走了很多的弯路。比如有的企业把制度建设理解成重新制定规章制度,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对此刘玉廷解释,进行制度梳理的目的是让企业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照《规范》和《指引》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并且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排序,将风险分成不同等级,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刘玉廷还指出,企业在执行过程中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一定要把内控的流程和风险点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将内控信息化”。他同时强调,信息系统的改造一定是一个软件服从管理的过程,切忌本末倒置。
短评: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成本叫“摆设成本”。中国人是非常讲面子的,有时候企业做的很多控制,也是为了面子,为了好看,为此增加了很多成本。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切莫将内控制度建设成花瓶式的“摆设”:企业内部的内控制度指引下发了,学习活动也召开了,然后,就此过后,内部控制一切照旧。实在是表面光鲜内里糟。
要避免这些问题,企业就要变被动内控为主动内控。要能看到内控产生的长远效益,自觉地做好内控。从企业的管理层到所有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内控进行到底。
只有这样,内控才能把所有的体系全都链接起来。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在沟通协调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内控,把公司内部各个“小壁垒”全部打开,形成一个整体,否则一个企业内部就有无数个小王国。实施内控关键就在于怎么打破壁垒,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管理体系,这才是企业内控的根本任务。
此外,做内控时,不能追求完美,盲目追求个别和局部的最优可能会导致整体或系统变坏。对于内控,要追求一种对整体或系统而言的稳定持续控制,这才是整体和系统的胜利。
(来源:财会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