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的大会学术报告
2010年6月28日上午 10点30分,在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前任会长王华教授的主持下,大会进行了三场学术主题报告:台湾政治大学原校长郑丁旺教授作的题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若干规定的检视》的报告,美国会计学会候任会长Kevin D Stocks作的《Engage to Make a Difference》的报告,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竹泉教授。
郑丁旺教授的报告对近四十多年来财务会计发展的奇妙分工进行了细致分析,阐述了近年来财务会计的主要发展,并就IFRSs若干不合理的规定阐发了独特见解。
郑教授指出,近四十多年来,会计实务界主导与会计学术界聚焦的内容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前者关注建立会计理论、制订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产生会计信息;后者关注编制财务报告、产生会计信息、运用会计信息。郑教授认为,近年来财务会计的主要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整的会计理论(概念性框架),二是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三是从损益表观转向财务状况表观。他认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允价值的发展。自1963年以来,学术界呼吁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但因为公允价值的主观衡量,实务界从法律责任的承担上比较不愿意转向公允价值,但40多年来的趋势是向公允价值靠拢,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现在资产负债表内有很多公允价值评价。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这一方向不会逆转,这与会计从损益表观转向财务状况表观的转变是相互配合的。
郑教授认为IFRSs存在若干不合理的规定,随后进行了条分缕析。
首先,在合同基础的收入确认准则(Contract-Based Revenue Recognition Standard)中规定:1.履行合同义务才能确认收入;2.转让商品或劳务才算履行义务;3.转让的判别标准为是否转移控制权;4.合同义务的履行与合同的准备工作无关;5.收入反映企业向客户转让商品或劳务的程度,而非企业生产商品或准备劳务的程度;6.长期建造合同不再能够适用完工百分比法。针对这些规定,郑教授指出,在经济实质上,建造收入是由施工建造而赚得,增加公允价值,并非由于转让控制权而赚得;IAS41规定,生物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能援引可靠性例外),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其理由之一为生物资产的价值随培植与时间的经过而增加,而其收获可能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故应按公允价值每年确认损益,不应等到收获时才确认;长期建造工程价值的增加及完工期限与生物资产类似,且有合同的保障,却不能用完工百分比法,两者显有矛盾;若转移控制权为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则公允价值会计即无适用的余地,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未实现损益,并未转移控制权。
其次,其他综合损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项目定义不清,相关会计准则杂乱无章。其他综合损益项目是公允价值会计无法一次到位的妥协产物,本身不具意义。目前会计准则规定列入其他综合损益的项目有的可回收至损益,有的不可回收至损益,在确定依据上存在矛盾。如:不动产、厂场及设备采用重估价模式的重估增值,不得回收(recycle)至损益(profit or loss);国外营运机构外币报表换算的汇兑差额于结束营运时回收至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于处置金融资产时回收至损益;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于处置或不再符合套期保值条件时回收至损益;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并指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损益,处置金融资产时不得回收至损益。
再次,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的计量存在不可比的地方。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有「会计不配比」(accounting mismatch)的情况,「得」于初始确认时指定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战略性股权投资「得」于初始确认时指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损益。此项规定将使不同公司的财务报表失去可比性。
还有,债务重组的确认存在需要商榷之处。债务重组后与重组前有重大差异者(10%),视为旧债消灭,新债成立,应确认旧债清偿损益;无重大差异者,旧债不消灭,应重新计算实际利率,调整以后期间的利息。此一规定将使重组前后差异未达10%的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均非按公允价值列报,且将债权人已发生的损失及债务人已发生的利益均递延并分期摊销,违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且其影响损益的金额可能相当重大。
最后,同一项目的不同计价模式使得不同公司的财务报表失去可比性。同一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如:财务保证视同保险合同(IFRS按4)或金融负债(IAS 39);不动产、厂场、设备采取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IAS 16);投资性房地产采取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IAS 16),使得同一项目不同公司选择不同估价模式,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报告的结尾,郑丁旺教授呼吁会计研究者对财务会计发展多多琢磨,提升研究水平。他充分肯定了大陆会计研究的未来能量,认为大华人圈在世界会计舞台上将占有重要地位。
大会主持人王华教授认对郑丁旺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郑教授作为会计研究大家,其报告内容非常精细,其中的研究思路为会计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候任会长凯文(Kevin D Stocks)教授作了题为《我们将竭尽所能做到有所作为》(Engage to Make a Difference)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对教授的职责、应该如何竭尽所能做有所作为进行了探讨,并对美国会计学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对于主流观点所认为的教授应该具有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在内的职责,凯文教授的界定堪称经典。作为教师,要掌握相关资料,合理安排课程,良好的课堂管理,生动的讲解,乐意于用新材料、新方法、使用科学技术和使用多种教学工作进行试验;作为教育者,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问题、记住学生的名字、关注学生个性的需求;作为研究者,应关注研究热点诸如:国际会计准则、会计造假、会计监管、公允价值、XBRL、可持续性、道德与管理、国际审计、全球化经济的公司治理、国家与国际税收、教育标准与认定、全球教育计划等;而作为服务者,应该为学校、社区、职业、学术、准则制定等提供服务。而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这三项职责中择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竭尽所能做到有所作为,因为我们是教授,不应该有负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职业、还有我们自己。
此外,凯文先生还介绍了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情况。美国会计学会有一个美国会计学会下议院、3个部门范围的杂志、7个地区、10个部门杂志、16个部门、24个委员会、33个会计研究项目、92个奖学金、8300多个会员、会员们每年上百万小时的研究;美国会计学会的有价值的提议有:会议、杂志、同行的探讨、职业定位、关系网络、奖学金等。最后,凯文教授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期望大家积极地参加美国会计学会2010年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举行的年会。
大会主持人王华教授指出,凯文先生的报告让在座的各位大学老师重新思考我们的职能,对我们将来更好地工作有所启示。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会计系主任、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竹泉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的主题报告。王教授在报告中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目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1997年开始采用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调查并发布排行榜。本中心自2007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并分别发布了2006年度、2007年度以及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2009年度报告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排名。报告以深市和沪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样本量为1619家,并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主营业务进行调整,将总样本分为21个行业。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软件主要是EXCEL软件),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报告共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分析,包括: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行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分析,外向型行业分析,案例分析。最后王教授发布了“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分别按“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或现金周转期”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进行排名,分行业考察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变化趋势。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时,分别选取各行业排名前五和后五的企业列示。
在总体分析中得到如下结论: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从渠道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间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延长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延长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且应付账款延期付款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普遍做法;另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营运资金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国外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较为稳定,具有极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同的外向型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随外销比例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供应链整合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助推器。
大会主持人王华教授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王竹泉教授是个专注的学者,近几年一直致力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于200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研究中心,并且前瞻性地提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新视角,在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