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时讯
国家“大账本” 处处见改革
发布时间:Mar 6, 2014     浏览次数:3661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2014年3月6日 来源:经济日报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审核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政策拓展,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为预期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就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而言,其中不乏新机制的引入。今年的预算报告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审核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政策拓展,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为预期性。

  对于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报告指出,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原则上用于削减财政赤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审定的国债限额内发债平衡。“预算执行结果有别于预算预期的平衡状态,将成为常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就这一变化谈到。

  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今年的预算报告还提出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曾志权认为,制定中长期财政规划,科学合理预测中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趋势,合理确定中期支出水平和结构,以此作为年度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未纳入规划的项目不安排预算,可以有效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将有利于解决目前财力固化严重的问题。

  今年预算报告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更加完整地报告政府预算。2013年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全部亮相,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只报告了当年的安排情况,没有编报上一年度的执行情况。今年预算报告实现了除公布本年度的预算数额外,还公布了上一年收入、支出以及结余数额。

  此外,预算报告强调,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税制改革步伐加快,继续推进营改增,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和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

  2013年,我国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以营改增为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顺利推向全国,2013年全年减轻企业税负超过1400亿元,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继续推进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抓紧研究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政策,力争今年4月1日实施。

  “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要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全面推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财政厅厅长王一宏强调。伴随着营改增进程的加快,其他税种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对于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房产税,报告显示将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同时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常委会副主任郝如玉表示,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目前我国有18个税种,其中3个是全国人大立法征收的,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车船税,其他15个税种是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通过制定税收暂行条例来征收的。加快房地产税等立法,有助于贯彻落实“费改税”。同时,税收法制化进程加快,也使得税制改革于法有据,为深化税制改革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

  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孙明认为,这将有助于让税收公平惠及更多企业。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放缓、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将趋于平缓,财政收支矛盾因而更为突出。支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加大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我国将维持2.1%的赤字率,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这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做出的选择。”曾志权说,对于赤字问题,要辩证地看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当期会扩大赤字规模,但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也会增加,长期来看能弥补赤字,实现收支平衡。因此,只要赤字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起到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确保财政可持续的作用。

  要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还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的预算报告指出,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编制预算时据实安排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报告指出,将研究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除严格授权举借的短期债务外,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城市建设等公益性资本支出或置换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同时,地方政府也将抓紧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管理。比如,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以公共财政收入和举借新债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债,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等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报告还提出,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