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中国会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国际研讨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简报(二)
发布时间:Jul 15, 2008     浏览次数:6243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时间:2008712下午

要目:分组讨论

 

第一分会场  改革开放三十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专题

 

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析

刘永泽(东北财经大学)

 

作者发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体制的变化,会计本身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历程,在会计标准建设与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会计教育作为会计事业的重要分支,在推动会计事业前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正确地评价会计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更好地规划会计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特征、成就与问题做一总结。

王华点评:

王华教授首先肯定了几点:第一是主题及背景符合主旋律:紧跟形势,第二是三十年的总结气势恢宏,第三有长期研究及前期研究成果,底蕴厚实,第四是长期在高校工作:熟悉情况。

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国会计教育阶段化划分与会计准则发展是否合适,没有全国性或较广范围的调查数据,难免以偏概全。第二,结论缺乏足够的数据。第三,论多证少,说服力尚欠。第四,调查未注明出处。第五,评到为止,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

朱星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发言:

会计国际趋同是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回应会计国际趋同的挑战和机遇,是中国会计管理层和学者的共同课题。研究会计国际趋同问题,首先应当弄清楚会计国际趋同的含义,对会计国际趋同的概念作出界定。对于会计国际趋同的定义,当前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通过对现有解释的系统分析我们得出了相关结论:会计的国际趋同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区同时可以通用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排除会计准则的差异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等于“世界会计准则大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矛盾的统一体。在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存在推动会计国际趋同的积极因素和阻碍会计国际趋同的消极因素,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现状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来的会计国际趋同进程中,我国应从维护中国经济的安全、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加快新准则实施后的制度调适三方面努力。

戴德明点评:

文章优点明显。论文涉及的是很热门的、非常重要的话题,是一篇评论性的论文,针对国内学者对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相关问题看法的评述定位。

五点疑问:第一,关于“会计的国际趋同”与“会计的准则的国际趋同”的通用化问题,对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趋同,准则的趋同和实务的趋同提出了疑问。第二,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缺失与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文章未指明为何缺乏专门的合并会计准则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三,关于新的经济事务的不断出现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质疑。第四,关于引入全面收益表,对全面收益表是否必然否定净利润的概念?第五,对新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提出还应当包括“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会计研究的专业化与学术化——我国会计研究30年的变化与美国的经验

夏冬林(清华大学)

 

作者发言:

选取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并就其对我国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变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会计研究的专业化与学术化问题;最后,总结了美国自上世纪50代以来商学院的学术化、投资者资本主义的兴起、经济学的创新、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MBA取得的经验,为我国会计研究的专业化与学术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曲晓辉点评:

首先,对教授秉着学者的良知和责任,选择这样富有历史厚重感的题目表示赞赏;其次,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比较全面回顾了我国会计研究的历史,并选取会计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独特视角,进行科学分析;第三,本文虽然做得荡气回肠,但今后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建议补充研讨会的历史和贡献、中国会计教授会学术年会的作用的意义、高校主办的学术研讨会的贡献以及中国会计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年会计监督的发展与创新

王竹泉   毕茜茜(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从会计监督环境演变和制度安排、会计监督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考察中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监督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回顾和总结。会计监督作为中国会计的一大特色,在30年中的发展和创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会计监督的延续;(2)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利益冲突导致会计监督陷入困境;(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会计监督不断探索和改革试点;(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会计监督体系逐步理顺,内部控制渐受关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会计监督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展望。

夏冬林点评:

教授的论文以企业改革的进程为背景,以法规为依据,回答了什么是会计监督,是否存在会计监督以及如何发展会计监督,在对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会计监督的发展与创新。夏冬林教授在论文的基础上,对应如何看待会计监督展开了探讨,分别从为何需要回顾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由来和会计监督的命运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观点。

 

湖北会计改革发展30

李佐祥(湖北省财政厅)

 

作者发言:

湖北省财政厅会计处李佐祥处长总结了湖北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回顾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总结了湖北会计工作的十项创新,对未来的会计工作发展进行了展望。李佐祥处长利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收集了三十年的会计工作资料,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湖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会计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陈敏点评:

李处长的发言来自会计实务界,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给湖北省会计工作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成就。陈敏副教授总结了一个意义、两打数据、三项内容、四个第一及五点建议。她建议湖北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湖北会计学会的网站建设、湖北会计高等教育的成就、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会计思想及观念的更新都是湖北会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的特色成就。

 

审计产权功能:演化与延伸——改革开放30年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进

张立民(中山大学)

 

作者发言:

一、借鉴经济学成果,从产权角度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四大功能;二、改革开放30年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其中强制性变迁阶段分有效协调和信任、保护会计师事务所自主领域,诱致性变迁分权势和选择、防止和化解冲突。

张龙平点评:

对文章的总体评价。选题意义重大、文章框架新颖、参阅资料丰富、研究很有功力、写作十分认真、创新见解独到。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一)研究选题改为“独立审计产权……”是否更妥当;(二)研究主线以审计功能是否最合适;(三)研究逻辑有待修正,如审计制度的功能和审计制度的产权功能有什么关系?审计的产权功能应仅指对外作用,还是应该包括内化?审计制度演进与审计行业工作演进又有什么关系?(四)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两个阶段的划分问题过于清晰;(五)独立审计的其他重要制度变迁如何纳入文章的分析框架。

 

 

第二分会场  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审计: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重要启示

谢诗芬(湖南大学)

 

作者发言:

会计估计、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会计估计这三个或旧或新的名词都属于会计的核心——会计计量领域。会计计量可分为精确计量(如某些历史成本信息)和非精确计量(即会计估计)。而估计或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随着会计审计环境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大,会计估计在会计计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会计估计(尤其其中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公允价值审计已成为当前国际审计界的十大难题之一。截止2006年,国内外均发布了名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审计准则,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20082月正式发布的修订和重新起草的国际审计准则第540号《包括公允价值估计的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的审计》有更新更好的改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王建新点评:

王建新首先肯定了几点:(1)选题非常好,其在会计上的重要程度有如“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解决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大和根本性问题;(2)文章语言表达比较严谨,文章整体质量高,层次比较清晰,散文般的语言把专业文章大众化、通俗化;(3)体现了作者高瞻远瞩、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

有学者质疑:(1)公允价值是否属于一种计量属性?是否是形式重于实质的表现?(2)公允价值的“一起一落”是否是迎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需要?它与盈余管理之间有什么关系?教授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精辟、有针对性的回答。

 

我国企业会计政策可比性的测定

胡志勇  魏明海(广州大学中山大学)

作者发言: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会计政策可比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本文基于可比性概念及其指数设计要求,提出了在单一企业层面和企业总体层面上测定会计实务中会计政策可比性的新方法—Gower指数。运用Gower指数,对19942003年间我国企业会计政策可比性总体水平的分阶段测定结果显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可比性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控制会计政策披露水平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三次变迁与企业会计政策可比性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会计制度变迁是影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可比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代表的会计制度变迁则显著地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可比性。

刘晓华点评:

刘晓华首先肯定:文章提出了利用Gower指数测定企业会计政策可比性的方法,具有开创性,分析了三次企业会计制度变迁对我国会计实务政策可比性的影响。

而后提出几个问题:(1)运用Gower指数测定会计政策的可比性是否合适?(2)虚拟变量T1T2T3的设定可能存在问题;(3Model2Model3中由于涉及时间序列数据,随即扰动项目可能存在自相关,从而导致tF显著性检验无效;(4)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而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

 

培养与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

王建新(财政部科研所)

作者发言:

我国目前会计价值观发展的短视与“功利主义”的倾向,存在会计价值观因经济体制转轨而被边缘化的风险,为此,需要培育与重构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准确界定价值、价值观、会计价值观和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概念特性是分析共同会计价值观培育之必要性的基础。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则双重导向的会计准则的不足理论上需要培育无形约束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意志与职业行为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同时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价值观的缺失和“荒漠化”客观上要求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深入分析我国及西方国家会计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影响是探寻培育路径的必要前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西方国家的会计价值观为参照,彰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会计精神,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会不仅仅重构着会计行业的职业风气和职业意志,也会发挥其杠杠作用撬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内生。

肖序点评:

    肖教授首先肯定文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深度,针对了我国目前会计价值观发展的“短视”与“功利主义”的倾向,提出了以社会主义价值为核心的共同会计价值观。

肖教授同时提出了对论文的几点希望:(1)需要重点补充共同会计价值观中的“中国特色”的内涵、定位、表现方式以及对“功利主义”、“短视化”缺陷的作用;(2)如何解决文中六个子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发生机理问题?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能够提高盈余质量吗?

刘晓华  王华(暨南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以19992005年的B股公司为样本,采用应计质量模型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差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差异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和考察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检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否能够提高盈余质量。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投资者保护法律不完善、相关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和公司所有权高度集中的制度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难以显著提高盈余质量,我国即使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冯玲点评:

教授认为文章的展开逻辑性好,分析详细,并提出几点问题:(1B股有双重政策与双重审计,国家政策对双重审计有何影响?(2)为什么要选择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盈余质量的指标?(3)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数据差异反映在哪些项目上?

曲晓辉、谢德仁、陆建桥等专家对本选题都很感兴趣,提出“应进一步参考国外相关文献”、“如何衡量盈余信息的质量”、“盈余质量与盈余指标质量有何关系”以及进一步实证分析等问题。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程度——资产计价准则的经验检验

杨钰  曲晓辉(湘潭大学  厦门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创新性地修订了Jaccard系数以使其适于全面衡量准则协调程度,首次在国内区别准则“缺失”和“分歧”两种情况并借助该两种协调度指标进一步揭示了准则差异的不同成因,进而发现它们与修订Jaccard系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对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划分阶段的基础上,首次使用详细的准则精准对比点,主要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检验对象,分阶段定量考察了1998年以来CASIFRS的协调/趋同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所考察的准则方面,CASIFRS之间的协调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且在总体上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目前大部分准则比较项目已达到高度协调,但仍在少数领域存在差异;从差异的成因来看,一方准则缺乏相关规定所致差异是主因,两套准则规定不同所致差异则居次要地位;鉴于我国现阶段转型经济特征,CASIFRS的差异应属适度。

谢诗芬点评:

教授指出:(1)该文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原博士论文强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相似的部分”的论证,而在该文中则就“不相似的部分”进行了补充完善性论证;(2)新准则运用一定时间后,可取得更充分的实证数据;以后是否可进一步做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实证研究。

 

知识产权的利用与竞争优势

今井航子  冯玲(东京理工大学)

作者发言:

随着经济状况的化,企所有资产的比重从有形资产向以知识财产(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发生巨大转变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只是拥有知识产权而不能充分利用,那么就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本的研究目的,就是验证识产权的有效利用与竞争优势系。

我们为验证知识产权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以知识财产收益性剩余盈利作为竞争优势,对日本的电机器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中了考识产权的利用与效果的滞后我们对滞后加重。

通过我们的研究, 证明了识产权是核心竞争能力,在与他企业的竞争中成差别化的要因。但是,只有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

胡志勇点评:

教授首先肯定该文是一个经验研究的好论题,内容新颖,论述了知识产权的利用及其后果等相关问题;方法独到,构建了相关修正模型;得出了两方面的研究新发现。

几点问题:(1)知识财产、知识产权、竞争优势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2)选择知识产权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是否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3)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结果有何关系?

 

第三分会场  上市公司审计问题

 

审计、信息透明度与银行贷款利率

胡奕明 唐松莲(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发言:

审计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中是否具有价值呢?本文通过考察银行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的审计特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规模)和信息透明度的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银行的贷款利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借款企业的审计特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规模)有关,说明审计对银行贷款利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作用会因为借款企业信息透明度高低有所不同。同时提高公司自身的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长期贷款利率。

黎文靖点评:

本文研究视角独特新颖,研究内容系统全面,实证部分严谨细致。但有几点值得商榷:(1)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受到管制,非市场化因素决定,实证研究是否有意义,另外,贷款利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与2004年实行的制度似乎存在矛盾?(2)信息透明度(深交所评级)面对整个市场,但银行决定贷款时,应是直接由公司提供信息资料,很难说基于整个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会影响银行贷款决策;(3)信息透明度与审计意见本身存在关系,相互替代还是互补关系?

 

盈余管理动机、监管环境与会计操纵——来自长期资产减值的经验证据

李 享(南京大学)

作者发言:

中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以公允价值回升的名义转回。本文研究发现:第一,被限制的四项长期资产减值在2003-2005年间的确被用于了多种目的的损益操纵,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是有事实基础的;第二,除了减值的公允价值回升转回被用于损益操纵以外,名义上基于资产出售等交易事实的减值转出很可能也是操纵性减值转回的隐蔽通道;第三,2006年会计监管环境的强化起到了遏制减值突击转回的作用,甚至使部分多转操纵动机相比往年减弱,说明强化监管环境对遏制会计操纵具有积极意义;第四,2006年部分多减操纵动机较往年有所减弱,说明禁止转回规定已显现出遏制减值操纵的效果。

刘学华点评:

文章已经比较成熟,实证设计、结论比较完善。行业监管、审计师均影响盈余管理动机,那么,政府和CPA的因素是否应该纳入到模型中来?假设要求是证实的问题,但一般只能证伪,所以假设的提出是否合理,值得考虑。上市公司没有披露资产减值转出和转入的部分,研究中如何分离?文章中2006年,资产减值计提水平下降,计提过程是否规范,CPA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对结论是否有影响?

 

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真的意味着低质量吗?——基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模型的再检验

陈策  方军雄(复旦大学)

作者发言:

中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以公允价值回升的名义转回。本文研究发现:第一,被限制的四项长期资产减值在2003-2005年间的确被用于了多种目的的损益操纵,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是有事实基础的;第二,除了减值的公允价值回升转回被用于损益操纵以外,名义上基于资产出售等交易事实的减值转出很可能也是操纵性减值转回的隐蔽通道;第三,2006年会计监管环境的强化起到了遏制减值突击转回的作用,甚至使部分多转操纵动机相比往年减弱,说明强化监管环境对遏制会计操纵具有积极意义;第四,2006年部分多减操纵动机较往年有所减弱,说明禁止转回规定已显现出遏制减值操纵的效果。

李享点评:

论文可取之处在于从投资者感知的角度来考察事务所的地域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结论对于审计市场发展及审计监管有重要参考作用,对上市公司选择事务所也有参考作用。

但值得商榷的地方: (1) 本地所审计质量低为什么一定要归结为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证据在哪里?没有政府干预而事务所与客户同处一地不也会有更多的独立性问题吗?即使没有政府干预本地所也可能有独立性问题。建议作者用中央政府和民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做一下测试。(2)价值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会计盈余质量的高低,而会计盈余质量取决于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质量和审计质量两个方面,在未能恰当控制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质量的情况下,用价值相关系数代表审计质量有一定问题。有可能乐于聘请异地所的上市公司本身的报表质量就高,而不是因为异地所审计质量高。用价值相关系数衡量审计质量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这只是投资者认为的审计质量,并不能把它直接当成真实的审计质量。投资者感知的审计质量并不一定等于真实的审计质量。因此文章题目建议改为:投资者认为本地所审计质量低吗?而不是真的意味着低质量吗。因此,是否考虑将题目改为投资者认为本地所审计质量低吗?而不是真的意味着低质量吗 (3)稳健性检验的必要性问题。剔除安达信华强到底有何必要?假如安达信华强代表低审计质量,它对多数公司来讲又为异地所,含有它时异地所审计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比本地所都强,剔除它之后不是会更强吗?故从逻辑上看,这种稳健性测试是不必要的。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防范管理舞弊有效吗?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王泽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积极性、监控能力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实证考察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管理舞弊的相关度。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委派的监事比例、监事持股比例和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的频率与管理舞弊显著负相关;两职状态、地方政府的国有股国家委派外部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所派董事比例、具有财务背景的内部高管董事比例和监事会规模与管理舞弊显著正相关。

陈策点评:

本文涉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假设太多,应加以归纳。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加以梳理,假设的理论依据没有体现。实证研究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没有加以检验.

 

独立审计质量与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

王玉蓉   庄立 (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发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推行,会对独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产生何种影响?迄今为止,由于风险变量的不可控性造成取数不宜且难以量化,使得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多限于非风险因素的检验。因此,本文在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计量方法进行变量的检验,重点考察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重要风险因素,以期探究拓展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的空间。结论认为,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因果相关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审计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风险因素对审计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葆春点评:

建议补充部分审计质量领域的实证成果,增加引言段和增加结论和局限性。另外,风险导向审计质量风险因素变量定义表可和模型中各变量定义部分重合了,其次变量选取与定义ST公司的解释,与数据来源部分内容重复,可以合并。按照审计信号传递功能,低风险公司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来引导投资者对其合理估价,面临清算风险的客户很可能需要低质量审计隐蔽其高风险的不利信息,论文仅选取ST公司,结论可能片面,最好将结论扩大到全部上市公司。

 

审计和非审计收费、董事会特征与事务所品牌的实证研究

——来自深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郭葆春(暨南大学)

作者发言:

审计定价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息息相关。本文重点对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和非审计收费、董事会特征与事务所品牌等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经验证据表明:非审计费用未影响审计定价,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勤勉与独立性、事务所品牌、企业规模和子公司数目等直接影响审计定价。

袁春生点评

审计定价的论文已经很多,本文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创新不是很多。论文中的结论解释为:由于我国事务所的主营业务是审计服务,事务所同时向客户提供一揽子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情况较少发生,为此二者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可能的原因,一是的确不存在相关关系。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提供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很少,实证结论不一定可靠。

 

第四分会场  财务与成本管理会计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银行债务与债权人保护——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魏明海   万良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研究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银行债务融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起到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信贷资金的渠道。大股东代理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掠夺问题。掠夺效应的存在是上市公司发生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

姚颐点评:

首先肯定了论文关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银行贷款替代性和掠夺性的研究意义,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以及对内部资本市场与关联交易的区分;(2)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用究竟体现在哪里;(3)将应收、应付作为内部交易市场变量的合适性;(4)由于工作量巨大,涉及样本数据完整性问题。最后,她还提出了研究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等问题的建议。

 

债务契约安排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龚光明  张少凤(湖南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发言:

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但债务契约的一些自我执行机制却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害行为,达到保护自身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双重效应。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关联方资金往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债务契约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约束作用。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契约并未起到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效应,反而助长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魏明海点评:

首先肯定了论文的价值,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债务契约安排的几个概念是否准确以及如何刻画和选择债务契约安排变量;(2)文中的OAR的检验结果数值偏小,建议将OAR细化以突出研究意义;(3)文中4个假设的关系不太明确,不同关系的论述、表达应不同;(4)论文的基础和理论不是十分明晰。

 

震荡市场、机构投资者与市场稳定

姚颐  刘志远(南开大学商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对震荡市场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稳定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超额收益率、超额换手率两个模型出发,发现基金所起到的稳定性作用不同:第一,虽然基金的交易行为降低了市场当日的震荡,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加剧了市场萧条期的持续下跌与繁荣期的不断攀升,强化了市场的动量效应。另一方面,繁荣期市场的异常放量并不来自基金,而是个人投资者高涨的投资热情所致。第二,本文首次将基金的交易行为纳入市场周期的分析框架,分离出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背离期,发现在个人投资者存在反应滞后的情况下,基金首先予以了信息识别并做出交易反馈。

鲁桂华点评:

首先肯定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或震荡的影响,并指出了论文的两点贡献:1.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一致2.分离出了我国市场相对于总体宏观经济形势、上市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背离期。同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1,代替基金的持股比率,用基金比率的变化率来衡量机构的策略

2,联合假说检验问题给检验结果的诠释带来困难

 

市净率及其决定:理论、证据与比较

鲁桂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发言:

从理论上看,均衡状态下市净率与资本成本负相关,与净资产报酬率正相关,美国、香港(红筹股)等成熟市场的经验证据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支持。与成熟市场相比较,中国A股市场的市净率相对更高,股市的操纵行为能够为中国A股市场市净率高企的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龚光明点评:

首先肯定了市场定价研究的理论意义,论文通过市净率建立了新的定价机制,模型的建立及推导都十分恰当,对发展中市场与成熟市场的比较也很有价值,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市净率与市盈率价格决定差异机制;(2)比较过程中是否调整了会计规则所导致的差异;(3)持股户数与价格操纵: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指标来衡量股价的操纵;(4)我们的市净率定价和市盈率定价是否必须或者必然与发达市场趋同。

 

独立董事背景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俊瑞  王鹏  曾振(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发言:

独立董事背景在本质上对企业价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使用了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数据,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没有证据证明独立董事的年龄,性别、职称、专业背景、多重身份及任期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一致性与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李晶点评:

认为论文从中小板市场分析了独立董事背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推开了一扇研究中小企业板企业特征的窗,探讨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更深层次原因,有助于完善中小企业板块独立董事制度,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由于内生性问题,稳健性检验中应加入内生性检验;(2)是独董背景对绩效没影响,还是市场尚未认同这种影响;(3)模型中可加入体现中小企业板块的特点作为控制变量,还可加入2007年度数据。

 

基于二元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研究

董俊鹏  徐国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发言:

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它决定着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包含物力资本的传统的一元资本结构存在制度性缺陷,并且由此导致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本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理念重新构建二元资本结构,使资本结构符合科学的理性逻辑,同时也会对公司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最后重新构建二元资本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框架。

张俊瑞点评:

首先肯定了论文的选题、框架与结构,指出将人力资本纳人到资本结构的会计核算系统是一个必要的理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货币资本、财务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概念应当加以区分,人力资本、物力资本的边界划分以及人力资本、物力资本的价值构成问题;(2)公司治理是以人力资本还是物力资本为基础,二元中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第五分会场  财务成本专题

 

战略创新与控制系统再造的融合——基于海尔集团SBU制度的描述性案例研究

                             汤谷良等(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以海尔集团实施SBU制系统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典型制造业企业战略转型对控制系统再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海尔SBU管理控制系统的剖析描述制造业企业导入SBU管理控制系统的动因、内外环境要求、SBU管理控制系统的框架要点、SBU管理控制系统执行技巧、SBU管理控制系统实施成功与失效的表现;分析发现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推行SBU这种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的制度差异及其原因;从中看出了海尔SBU制度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贡献;最后我们在更广泛、更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总结了企业推行SBU管理控制系统需要引以关注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实施后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

傅元略点评:

优点:基于案例分析做了深入分析;文章设计的范围广,创新较多。

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战略创新在哪里?SBU是否就代表战略创新与管理控制系统的融合?融合系统的理论是什么?内部市场价值链与外部市场价值链主要区别在哪里?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市场“实体化”会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

建议:实地研究可增加一些访谈;要突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应集中在“战略创新与控制系统的融合”;需增加文献回顾以及文章的结论。

 

预算软约束、过度投资与股权再融资

盛明泉  李昊(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旨在研究预算软约束环境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关系。首先,根据DM动态模型,构建了企业股权再融资决策模型;进而以2004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后,研究发现:⑴在预算软约束环境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现象,而且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过度投资倾向更为强烈;⑵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过度投资正相关,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股权再融资偏好更为强烈。⑶市场化进程与政府干预程度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不显著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鲁桂华点评:

贡献:理论方面,丰富了现有文献对资本结构的认识;政策方面,如果预算软约束是原因,则硬化预算约束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问题:(1)博弈中缺乏政府这一角色;(2)经验研究设计中有问题:应该引入一个企业性质或企业终极控制人的虚拟变量。他认为国企的过度投资对股权融资的偏好程度更高。

 

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IPO招股说明书经验证据

张丹(东华大学)

主题发言

    智力资本信息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着智力资本信息。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已存在智力资本信息。本文对智力资本信息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存在性和市场效应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智力资本信息已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的进一步管理与规范提供分析依据。

龚凯颂点评:

本课题值得研究;研究角度可行。

不足之处:(1)论文的一些假设值得商榷;(2)对本文有某些疑问,比如: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有必要用假设吗?不同企业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是可比的吗,是可加的吗?(3)文章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需要修改。

 

股权集中度的适应性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

姚明安(汕头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在考察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问题之间区间效应的基础上,以200841之前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024家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股权集中度的适度水平在股改对价确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越是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流通股股东获送的的对价水平越低。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的趋同效应越强或壕沟效应越弱,流通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就越低。这表明适度的股权集中度会产生“公司治理溢价”,同时也说明流通股股东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大股东支持和掏空公司的潜在可能。

郭晓燚点评:

衡量股权集中度用前几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代替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控制权转移中投资者过度乐观了吗?

王化成  孙健(中国人民大学)

主题发言: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会对证券的定价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控制权转移事件为对象,研究控制权转移事件中投资者是否存在过度乐观的情绪。通过对2000-2006年股权协议转让样本的研究,本文发现控制权转移事件首次宣告的累积超额收益(CAR)与宣告日前一年发生的控制权转移事件的累积超额收益(CAR)的均值正相关、与宣告日前一年的市场收益率正相关,同时自宣告日后180个交易日开始股价发生反转,购买并持有超额收益(BHAR)与宣告日前一年控制权转移事件的累积超额收益、宣告日附近的累积超额收益负相关,这充分证明了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乐观的情绪。

贾钢点评:

值得探讨之处:(1)样本选取方面:剔除第一大股东变更但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的样本;剔除第一大股东通过减持股份使第二大股东成为控股股东的样本;剔除无偿划拨类的控股权转让样本;(2)研究设计方面:考虑公司治理因素,控制权转移可能是新控股股东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加入控制权比例、控制权溢价等控制变量;(3)模型设定方面,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4)统计检验方面,通过标准化残差横截面方法建立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使检验不受方差变化的影响。

 

增长中的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定位研究

郭晓燚  樊行健(广东金融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发言:

关于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定位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一致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时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但该结论实际上在是基于企业增长为零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研究结论,而本文通过对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利润增长、企业价值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不仅发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时的资本结构不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而是“WACCg”最小化时的资本结构;而且,还发现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具有动态的特性——企业在不同的增长率下存在不同的最佳资本结构。因此,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增长中的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定位进行了研究。

孙健点评:

优点:WACC最小不再是最优资本结构的充分条件;WACC-g最小时企业资本结构最优;低筹资成本与高增长的利润的权衡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从新的视角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以详细的模型说明观点,清晰明了;规范结合案例的研究方法;分析层层深入,细致入微;题目增长中的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定位研究值得商榷。

建议:WACC直接受资本结构影响,而g则不是主要的;资本结构会影响SGR,但是有个条件是其他变量保持不变,但实际情况是PL的影响,因此无法判断SGR的大小;影响路径问题:是资本结构的变化引起销售收入的增长还是销售收入的增长引起资本结构的变化?

 

第六分会场  上市公司财务专题

 

大股东控制与利益输送方式选择 ——关联交易还是现金股利?

孟焰 高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00081

作者发言:

我们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上1998-2004年间进行配股和增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结合大股东控制的制度背景,着重分析了以上股权再融资企业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1)我国企业股权再融资前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显著大于零,企业将其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配合使用以达到相关的净利润要求;(2)中国股权再融资企业的关联交易额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关联交是股权再融资企业进行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3)管理者实施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和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能力和成本是决定其更偏重于何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键,其中大股东的控制能力,外部审计力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点评:

张天西教授提问了文章实证研究中关联交易的替代变量问题,作者回答了该问题并承认该变量选择存在缺陷。陈冬博士提出是否产权性质差异而非大股东持股比例影响了利益输送方式选择,作者表示文章考虑了产权因素,但由于影响较小,而将该变量删除。

 

实际控制人国有性质、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来自中小企业板的证据

唐建新,陈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实际控制人国有性质、实际控制人政治关系及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具有政治关系的中小企业不存在显著的融资约束,实际控制人既非国有性质亦无政治关系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强融资约束,但与已有的研究主板市场的结论相反,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强;政治关系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金融发展对实际控制人既非国有性质亦无政治关系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受到实际控制人国有性质、政治关系的削弱,同时,金融发展也可对政治关系缓解融资约束的效果产生抑制作用,但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实际控制人的国有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徐郑锋点评:

    徐郑锋教授认为文章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得当。徐教授肯定了:(1)文章研究视角较新,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创新地引入了实际控制人政治关系为变量,在我国特定环境下,具有现实意义;(2)研究结论比较创新。文章结论指出当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融资约束越强,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探讨和研究。

教授对文章所选用模型的依据以及如何界定政治关系提出了问题。在自由提问过程中,张天西教授指出文章不应该仅仅考虑融资能力,应该考虑盈利能力并认为文章的标题和结论不明确,没有搞清研究的主要问题。

 

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周兰  彭昕(湖南大学)

作者发言:

随着股票期权制度在国外的成功运用和推行,我国上市公司也开始尝试引进这一新的激励制度。本文根据上市公司2004年、2005年及2006年年报所披露的相关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对股票期权进行了分组回归分析,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还不明显,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陈冬点评:

文章存在的问题有:1、摘要未将文章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结果扼要表明清楚;2、研究假设的提出缺乏文献支持,研究假设应采用演绎的方法推出:前述文献综述、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缺乏逻辑一致;3、计算分析的结论与回归分析结论缺乏内在一致;4、分析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应控制经济环境、行业特征带来的影响:20042005我国股市处于非常低迷的阶段,2006年股市开始高涨,这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存在机械相关,掩盖了股票期权对ROE的影响。

建议:1、以多元回归分析为主,采用规范化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文中的回归模型进行修正;2、将行业、年份、企业规模、经济环境变化、股市变化等作为控制变量;3、将股票期权的实施、高管薪酬、国有股持股比例、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作为测试变量,或作为分组的依据进行分析检验:可以某一方面为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是研究上述多个方面的相互影响;4、可以考虑以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的变动为因变量进行(稳健性)分析。

 

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R&D投资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文芳  胡玉明(广东金融学院  暨南大学)

作者发言:

文章以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R&D投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公司第t-1期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个人特征对公司第tR&D投资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的技术职业经验与其所受教育水平都对公司R&D投资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的任期特征对公司R&D投资的影响因高管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青年组的高管任期与公司R&D投资强度显著正相关,而高龄组的高管任期却对公司R&D投资强度有负面影响;股权激励机制对公司R&D投资的影响也因高管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刘浩点评:

刘浩博士指出文章的优点:论文立意新颖;方法适当;结构完整;行文规范。

文章的问题在于:高管个人特质与R&D的逻辑关系不清;文章忽略了两个重要变量,一个是企业战略,另一个是企业的股权性质;文章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问题,高管任期与R&D之间决定关系不明确。

建议:高管持股不是论文的研究对象,建议从研究结论中删除;对于不显著的研究结果,对其引申说明应该谨慎(例如年龄、任期的问题)。

 

控制权收益实现方式与利益输送方向——兼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刘浩  李增泉  孙铮(上海财经大学 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作者发言:

随着对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意识到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可能是双向的:“掏空”(tunneling)和“援助”(propping)。本文回顾并发展了西方的文献,对这种利益输送的双向性及其可能的相互转换,进行了模型化表述,并总结了三个命题来完整刻画。本文指出: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成本决定了契约的结构。当大股东难以通过转让股权来实现控制权收益的时候,除了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可能有援助,也仅仅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破产的临时性举措。当大股东较为容易的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收益的时候,大股东就需要在股权转让收益与掏空收益之间进行抉择。出于获得更多转让收益的考虑,大股东将更可能减少或停止掏空,甚至援助上市公司。本文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正向意义:放松对大股东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管制将会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王跃武点评

王跃武博士肯定了该选题具有现实意义。但也指出了以下问题:(1)支付函数是否存在自相矛盾;(2)控制权收益实现方式的临界点涵义比较模糊;(3)由经理的控制权收益模型到大股东控制权收益模型的数学推导的前提没有清楚界定。

傅天略教授认为本文论证严谨,建议:(1)数学模型的引导前提必须界定;(2)大股东掏空的成本应引入数学模型;(3)应该在证监会加强监控的背景下研究大股东掏空情况。

 

价值投资还是投机交易:庄的微结构世界

徐浩峰(清华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以面板数据检验了大额交易者在盈余宣告前后的微结构交易行为,发现大额交易者交易行为具有投机交易及基本面偏离的特征,大额交易者的异常净买入和个股换手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大额交易者的异常净买入放大了股票价格对盈余的反应系数,导致股价偏离基本面。从而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大额交易者交易行为是价值投资还是投机交易争论中,对投机交易一方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点评:

如何定位“庄”等问题?

 

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

姜宏青(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发言:

文章概括回顾了公共部门资金管理的兴起历程,研究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基础学科、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属性与定位以及我国建设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设想。

点评:

什么是公共部门经济学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七分会场  上市公司会计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王竹泉(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发言: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不论是使用者需求导向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还是利益保护导向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都应该以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作为评价主体。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应当以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为概念基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当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趋向于0。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陶晓慧点评:

贡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定义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提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当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趋向于0;采用博弈论方法讨论,得出的结论对政策有指导意义。

建议:文章关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性总和为0的假定不一定是成立的;文章结构安排不够紧凑,有待继续修改。

 

新准则下合并报表盈余管理手段探析

黄菊珊  陈小培(南开大学)

作者发言:

合并报表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对其进行的专门研究数量少,且较为局限。本文从新旧会计规范比较的角度,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析等对合并报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结论:新准则在限制合并报表盈余管理方面,情况并不乐观。

杨德明点评:

盈余管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但案例并没有严格地解释前面的观点,如果适当增加样本进行深入研究,说服力可能更强。

 

信息泄露、处置效应与盈余惯性

杨德明(云南财经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根据Zhang2006)和Frazzini2006)的有关理论,考察信息泄漏与处置效应对盈余惯性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股市信息泄漏显著地减弱了盈余惯性程度,而处置效应则显著地增强了盈余惯性程度。本文的研究支持了反对有效市场学派的有关理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有效。

黄菊珊点评:

讨论行为金融问题使会计研究领域得以扩展,具有创新性,能运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建议完善模型,将研究继续下去,紧密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

 

信息披露管理、年报及时性与信息透明度——基于2004-2006年中国A股市场年报数据的经验研究

王雄元  顾俊  陈文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发言:

基于中国A 股上市公司2004-2006 年年报披露时间数据,并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预约披露制度,本文研究了年报及时性的市场反应、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延迟披露具有更小(反向)的CAR,而提前披露具有更大(正向)的CAR,报告时滞与CAR 存在负相关关系,业绩预告对CAR 具有抑制作用;信息披露管理对年报及时性有重要影响。次年一季报披露时间和年报消息类型与年报时滞显著负相关,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的发布与年报时滞显著正相关;报告时滞具有信息含量,并且年报报告时滞越长公司下一年度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会计信息越不透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和较差的业绩会使这种信号效应更强,尤其当报告时滞超过25 天,信号效应更强烈。本文的贡献在于,首次考察了信息披露管理对年报及时性的影响,并首次证实了年报时滞的信号传递效应,也间接验证了年报预约披露制度的相对有效性。

魏志华点评:

研究视角独特新颖,研究内容系统全面,实证部分严谨细致。

建议增加各种情形下CART检验、Z检验以增强说服力;对于控制行业和年度效应,可增加相应的控制变量;现有研究集中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市场反应和影响因素研究,而对动因研究较少。

 

高管持股与会计稳健性

陶晓慧(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的研究表明,高管持股比例越低,会计处理越稳健,这一结论在采用了三种稳健性的度量方式、控制债务契约的影响、控制投资机会集的影响、采用非对称及时性检验之后仍成立。会计稳健性和管理层持股一样,是股东管理层契约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当管理层持股较低时,就产生了对另一种协调机制---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本文首次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证明了稳健性也来自于股东的需求,本文的结论促使我们思考单纯偏向公允价值会计并试图消除稳健性观点的合理性。

王清刚点评:

选题有创意,研究方法先进,引用他人的研究模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度量,样本量大,思路清晰。对会计稳健性度量方法的合理性、以管理费用代替R&D值得商榷;文中缺少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解释,也没有论证高管持股和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理论基础和结论分析略显薄弱。

 

家族控制、法律环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证据

魏志华  李常青  王毅辉(厦门大学)

作者发言:

家族控制、法律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都将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本文以2004-2006年间1547家深圳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家族控制、法律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信息披露质量,法治水平较好的地区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地,良好的法律环境有助于家族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毕茜茜点评:

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从家族控制、法律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视角进行研究,比较新颖。而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可适当增加相关信息,如CPA审计报告等。如果缺少严谨的理论分析和逻辑前提,演绎命题就值得怀疑。

 

第八分会场  审计理论研究

 

西方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的经验及启示

宋夏云  曹小秋(宁波大学  南昌大学)

作者发言:

政府审计的质量控制活动是指最高审计机关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所采取的各项控制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包括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以及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同业复核,其中内部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员管理、独立性评价、专业胜任能力评估、风险判断和职业道德教育。

肖小凤点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外文文献的翻译,难度比较大,笔者花费了一定的心血,但文章更像教科书一样,不像理论研究;没有有效的区别绩效审计与政府审计。

建议:(1)应该进一步阐述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与研究已经颇为成熟的CPA审计质量控制的区别;(2)题目中使用了“经验”一词,但是从论文的行文中可以看出,通过对西方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并无经验可谈,可去掉“经验”二字,只用启示更能表达论文的主题;(3)对于外部同业复核的很多问题仍带商榷:什么称为外部同业复核;外部同业指哪些人;外部同业复核具体在我国该如何实施,建议另开篇研究政府审计的外部同业问题;(4)论文在启示中提出了两种改进思路,而对于规范研究来说,应该只有一个中心一根主线,即只应有一个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及启示

刘爱东(中南大学)

作者发言:

从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配置、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与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等方面, 对经济责任审计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所得出的四点研究结论,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及其发展趋势。

张艳点评:

虽然本论文只使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简单,但通过问卷调查的主体反应明确,可靠性比较好,是比较成功的。

建议:(1)在结论部分,进行最后的统计分析时,只作了评述性分析,对于辛苦收集的数据进行这样简单的分析过于简单,浪费了统计资源,建议做深度的分析,可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项目进行差异性分析,这样细致的分析便于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2)在项目设计中,对于“定位与内容”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得在没有发出问卷之前就可以预测到可能的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实务发展与体系构建

  虹(暨南大学)

作者发言:

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披露要求日益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也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首先对西方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控制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构建模式,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财务绩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积极肯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的内在价值。

傅黎瑛点评:

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是值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的。

建议:(1)本文是文献综述,没有考虑到对所综述的西方研究成果的文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比如伦理审计、社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都应该加以综述;(2)文章作为文献综述,却没有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是有一定缺陷的;(3)文献归纳分类的合理性有待商榷;(4)文中对于实务发展的状况一笔带过,如果不能详细的进行综述,建议不要在论文中提及,这样容易对读者进行误导;(5)在体系的构建部分,审计体系的构建是缺失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是要考虑其构建的根源、背景和相关要素的。

 

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收费影响分析——来自2004A股证券市场的证据

田昆儒  杨继飞  许绍双(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作者发言:

审计师行业专长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借鉴传统审计收费模型的基础上,在控制相关的因素后,主要验证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较低,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关注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于规范审计定价行为有着指导作用。同时,培育和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并形成规模效应,对于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进而提高审计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羿点评:

文章布局合理,为以后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建议:主要是对模型中变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1)由于被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对自身声誉的影响,应该在模型中通过市场信息的反馈对该变量进行描述;(2)考虑上市公司的选择问题;(3)考虑审计师的审计购买行为,可以通过参差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4)在审计实务中,工作人员存在扎堆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出于对审计专长的学习;(5)由于委托代理的存在,国有企业在支付审计费用时,本身就存在异价,建议在未来的考核中加以考虑。

 

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局部趋同:理论依据、概念框架及研究机遇

傅黎瑛(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发言:

随着经营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价值增值审计的需要,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及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开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变得越来越潜在地联结在一起,体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态势。本文提出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的一个概念框架,并分析了趋同的根源在于确保企业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其中企业内部与外部受托经济责任最终目标的一致性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的内在原因,降低交易费用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的直接原因。本文最终针对“趋同”态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路,实务建议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爱东点评:

文章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之处:(1)选题好,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及两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合理巧妙的联结;(2)文献综述做的比较好,将文献综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很系统;(3)构建了两者趋同的概念框架,且对该框架的3个依据进行了较好的阐述;(4)结论比较精炼,没有空洞的废话,审计理论创新对审计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建议:(1)在概念框架构建部分,没有很好的阐述和表达与本文的审计理论框架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该框架的构建运用了何种机理,即各要件及要件功能的发挥等都没有进行很好的阐述;另外,概念框架自身还是存在不足的,单单一个框架的构建,显得过于单薄,应该配套相关的保持机制、运行机制等进行综合研究;(2)在政策思路和实务建议部分,对于审计资源的整合问题,在实务中是很难有效实施的,即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这部分的研究乱、不深,有待完善,建议结合相关的实务调查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创造;(3)论文的题目是理论依据、概念框架及研究机遇,但是在行文中,将概念框架放在理论依据前面进行阐述,建议其按照论文题目进行论文的书写,便于阅读和理解。

 

审计失败、市场竞争与审计师声誉实证研究

张艳(南华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发言:

本文从客户变动的角度分别考查了审计失败与市场竞争因素对审计师声誉损害的经济后果,同时检验了两者对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审计失败对审计师的声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时间持续性较短,市场竞争因素对审计失败声誉效应有着显著的影响。

田昆儒点评:

论文的独到之处:(1)考虑了市场竞争因素对审计声誉机制的影响;(2)竞争指标的设计有其独到之处,同目前普遍使用的指标有一定的改进之处,更能贴合本文的研究。

建议:(1)控制变量的设计部分:建议使用“四大”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进行研究,替代“审计师规模”,或者在两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前提下,将两者综合考虑到模型中;(2)结论部分,通过高质量审计需求将良好的声誉和导致审计师的聘任进行衔接,是没有必要的,建议去掉该衔接。

 

审计委员会的特性对研究开发项目投资的影响

金确烈等(东义大学)

作者发言:

本文的研究动机是:审计委员会制度,通过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用来拟补现在商法上审计制度的缺陷,增加有独立性的非执行董事的参与,有效的监视和监督经营管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研究开发项目的投资:管理者具有人才资本的风险,对增加雇用风险的研究开发项目的投资会比较消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审计委员会成员中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研究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研究开发投资之间越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二,审计委员会内部的会计财务专家越多,研究开发投资也就越增加。第三,审计委员会开会的次数,也就是活动性与研究开发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得到支持。

陈若华点评:

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是花费了一定功夫的。

建议:(1)管理者对研发项目的投资与委员会无关,建议删除该变量;(2)研发费用的规模、研发支出与审计委员会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应该将研发的成功率作为变量;(3)“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指标的选择不妥,是个绝对的指标,建议选择一个相对指标。

 

                                    中国会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国际研讨会

秘书组

                             改革开放三十年会计发展与创新论坛

 

                              2008712



*本文得到了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机制的上市公司股票期制度的完善”(06Q71204)和湖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信息保障机制研究”的支持。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