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专题研讨纪要
2010年6月29日上午,在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讨论中,在东北财经大学傅荣凤教授和重庆大学辛清泉副教授主持下代表们对七篇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武汉大学的刘启亮副教授,刘教授作了题为《IFRS的强制采用、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操纵》的发言。文章运用我国2005-2008年A股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同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地增加了,其中,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的扩大可能是由于会计稳健的结果。其次,公司为满足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地同时使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来协调互补地达到恰当调节利润的目的。此外,除了股票增发动机以外,其余各种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利用了新会计准则的强制实施来进行应计或各种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东北财经大学姜英兵副教授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贡献在于在国内首次研究了在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前提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强制采用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东北财经大学的姜英兵副教授作了题为《新会计准则与应计异象》的发言。由于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效果或经济后果如何,其对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有何影响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由“收入费用观”的制定理念转向了“资产负债观”,这使得会计盈余各个组成部分的持续性、稳健性和价值相关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论文以应计异象为切入点,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定价效率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沿用Sloan(1996)的研究思路,比较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会计盈余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发现应计利润的持续性显著降低,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持续性差异显著提高。然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loan(1996)的投资组合套利策略并不能获得超常回报,这与旧准则下10%左右的超常回报明显不同。这表明,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虽然使得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持续性有所降低,但却使市场定价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北京工商大学毛新述副教授认为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应计异象为切入点,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定价效率,为评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北京工商大学的毛新述副教授作了《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的报告。论文主要从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的角度讨论了建立与财务报表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素定义相符的计量标准,并进而分析了现行主要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及其不利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财务报告“价值观”的要求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可能途径。最后为解决以FASB和IASB为主的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歧,实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了可行的思路。重庆大学的刘斌教授指出该文的贡献在于:使会计准则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能前后连贯;减少会计准则,特别是资产减值会计确认与计量准则的执行难度;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对论文的内容提出了有价值的完善建议: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三个层次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如何加以具体应用?净金融资产和净经营资产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提取减值准备时有什么不同?在用的净金融资产和净经营资产如何站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要求的市场参与者角度,为什么要执行脱手价格?资产减值的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后为什么不确认持有利得,其理由是什么?
北京交通大学的姚立杰博士作了《IFRS应用效果之成败因素分析》的报告。作者提出随着20国峰会上各国首脑就在全球采用单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一共识的达成,在全球范围内采用IFRS已是毋庸置疑。因此,单纯检验IFRS应用的市场效应是积极还是消极已意义不大。目前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才能使IFRS的应用收益最大化。论文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公司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IFRS应用效果的一些重要因素。在国家层面,主要关注IFRS的采用模式、本土会计准则与IFRS的差异、IFRS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一国的法律体系和政治体系对IFRS应用效果的影响。在公司层面,则重点分析了采用IFRS的意愿程度、融资需求、所有权结构、财务报告公司和公司治理情况对IFRS应用效果的可能影响。此研究将有助于各国/各公司有的放矢地改善有利于提高IFRS应用效果之因素,改进或消除IFRS应用效果的负面因素,进而最大化IFRS在世界各国应用之收益。重庆大学的张金若博士认为研究选题重要性突出,切入点独到,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分析,视野开阔、全面。张金若博士就论文内容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选择的是27篇权威文献,其中不少是working paper;采用IFRS并不必然会带来市场的积极反应。那么具有何种特征的国家/公司从IFRS的采用中受益呢?具有何种特征的国家/公司从IFRS的采用中收效甚微甚至是消极效应呢?He, Wong and Young(2009)发现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新会计准则(与IFRS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盈余价值相关性并没有显著提高,并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盈余成分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既然IFRS在中国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够改善IFRS在中国的应用效果呢?
重庆大学的张金若博士作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准则研究》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前,IASC/IASB与FASB就分别在有关具体会计准则中规范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但并不能有效的约束资产转移方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以反映经济实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发起人弱化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险管理意识。作者认为,正是由于终止确认会计研究长期滞后于初始确认研究,致使分布于各个具体会计准则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的低质量与不一致。IASB与FASB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合理的立足于资产定义,但是它并没有合理利用好资产定义,错误的解释了“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取方式,并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矫枉过正”。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荭教授认为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规定较为模糊,难以应用。本文“知难而进”,从理论上对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极具学术价值。此外,王荭教授认为现在金融工具的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实践活动,并且缺少相关的案例予以佐证,希望专家们多多对此进行研究交流。
内蒙古财政学院的杜默然副教授在《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认为近年来的制度变迁研究,日趋倾向于利用自组织理论探讨。文章将会计准则视为一种制度,将会计准则制定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并将会计准则变迁纳入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文章运用自组织理论,阐述了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本质,并从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的前提、动力、演化诱因和演化路径四个方面,分析了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机理,试图为会计准则变迁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清刚副教授做出评价,认为研究视角独特,已有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选题多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供需关系、博弈论、制定导向、主导诱因等角度分析。论文借鉴生物学研究中的自组织理论,研究了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本质和自组织机理等问题,不仅给人感觉耳目一新,而且引入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的一种新思维;语言表达流畅优美、严谨准确;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任何变化都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作者如果能够建立如下的分析思想,并辅以例证和演变路径分析,也许可以更好地解析会计准则变迁的机理结合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作进一步的跟进研究,结论应该更具有价值,如文献和举例都不是很新。
最后,东北财经大学的王珏博士作了《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的报告。2009年11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提出了对金融资产两分类的新规定,文章对两分类在我国金融工具实务中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王志伟教授点评中认为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跟踪了IFRS的最新变化,运用中国数据研究了IFRS9的经济后果,对金融资产会计计量国际趋同提供了经验,但是文章中对文献介绍不足,没有讨论IFRS9的修改动机。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