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金融危机下财务会计问题研讨会资料之四
发布时间:Nov 26, 2009     浏览次数:4871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向金融层面传导,终于引发20089月份的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目前已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这场危机之外,各国的金融及实体经济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危害全使一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甚至可能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如银行的倒闭,企业的破产,金融业的崩溃,导致国家经济的瘫痪;失业人数增加,人心涣散,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并且,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这次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未见底。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危机也不例外,“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或机会”。如何寻求金融危机下的机遇,化危为机,积蓄力量,谋求经济复苏时期的大发展,则是各国政府及企业所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也是危机周期内的工作重心。本文拟从业绩评价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探讨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经营业绩的涵义和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应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引导企业安全度过危机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或部分金融指标出现急剧恶化,如国内资本市场的崩溃、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经济增长的下降等。由于现代经济是一个高度货币化的经济,金融构成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因此,金融危机必定会向经济层面传递,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是一种非常态的经济,这时的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态的经营环境中,这种经营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威胁也有机遇。

(一)威胁

1.资金供给不足和消费信心指数下降,迫使企业缩小经营规模和大量裁员;

2.股指大幅下跌,造成企业资产大幅缩水;

3.资金供应供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的破产。

(二)机遇

1.价格“谷底”的形成,为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时机。

从经济学角度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或过度繁荣导致的泡沫经济时期,价格会远远地高出价值,形成价格的“高峰”;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价格远远低于价值,形成了价格的“谷底”。这种价格“谷底”的形成,为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时机。

2.政府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谋求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针每一次的金融或经济危机,政府都会出台一些政策,对有关行业进行扶持和投资。就以这次金融危机为例,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这些政策和举措蕴涵着许多的商机,为企业谋求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3.企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为经济复苏后的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传统的单一线性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远远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这次的危机实际给了这些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设备更新和企业转型的机会。

4.全面提升企业,为今后的发展储备力量。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开展研究开发和创新,打造企业品牌

·员工和管理者培训

·优秀人才储备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

根据这次金融危机下企业所面临的非常态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定位于:

求生存、调结构、蓄力量、谋发展。

首先,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的生存成为了第一要务;

其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危机带来的间隙,很好地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利用、“三废”治理的研发,使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及管理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第三,根据企业结构调整及转型的要求谨慎投资。

第四,积极储备人才,积蓄力量。

在上述求生存、调结构、蓄力量、谋发展的经营目标中,求生存是第一位的,调结构、蓄力量是为危机过后的谋发展作准备,调结构的实质是蓄力量。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概念及特点

(一)企业经营业绩的概念

与常态经营环境下的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经营业绩概念不同,在非常态的金融危机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营业绩应是求生存、蓄力量、谋发展的能力。

(二)企业经营业绩的特点

1.业绩观的特殊性

这时的业绩不体现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能在危机中生存,就能创造价值,同时也能减少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2.业绩定义及实现方法的期间性

这种企业经营业绩的定义是与这次金融危机相适应的特定一段时期内的概念,实现经营业绩的方法与比较,可能会是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与方法,具有期间性。

3.业绩的非财务性

这种业绩观下,企业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非财务指标上。

四、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一,融资能力的评价。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如同人身上的血液,企业的筹资与融资能力,如同人体的造血功能。造血能力不好,必然引起血液供应与循环不畅的问题;造血功能的坏死,必将导致死亡。因此,企业能否生存、保持业绩,首先要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筹集资金的能力,加速资金周转包括加速应收帐款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力,企业组织项目获得贷款的能力,利用信托资产融资的能力,票据贴现的能力,募集资金的能力等应构成评价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二,市场开拓能力的评价。运用政府政策,寻求企业自身的商机,则是企业走出困境的良机。因此,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得订单的能力也构成了评价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结构调整状况的评价。这种结构的调整是指将企业目前产品生产流程中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如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通过全方位调整,使之符合“3R”原则要求。企业应利用危机期带来的间隙,完成结构的调整。这实质上也是企业为谋求危机过后的大发展积蓄力量,应成为评价企业积蓄力量状况的重要内容。

第四,投资机会把握能力的评价。投资机会把握的能力不仅仅是指一般投资获利的能力,还包括收购、兼并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相符合的企业或资产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构成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五,创新与研发能力的评价。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立命之根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法宝。常态经营环境下如此,非常态的金融危机下更是如此。企业需要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经营和创新的产品,另辟蹊径,才能在危机中生存,这也是企业在危机过后,抢占发展先机的必要准备。因此,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评价也应构成业绩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六,人才储备状况的评价。优秀的人才上企业创新的源泉,能为企业谋求巨大的增值。许多企业的品牌效应就是由人才资源创造的。对企业优秀人才储备状况的评价内容包括留住现有人才的措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举措以及结果。

第七,管理者应变能力的评价。应该说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优秀人才中的关键人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虽说企业的业绩是由企业的职员与管理者共同创造;然而,管理者“领头羊”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领头羊”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帮助企业平安度过危险期。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洞察力、对市场的敏感性及作出相应调整的应变能力,是带领企业度过难关,走向发展与辉煌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管理者领导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管理者的这种能力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特殊时期,则是企业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

五、总结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着非常态的经营环境,这种经营环境在带给企业巨大重创甚至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如政府的优惠政策、价格“谷底”的形成、企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间隙等。根据这次非常态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在危机期的经营目标应暂调整定位为:求生存,调结构,蓄力量,谋发展。根据这一目标的定位,企业经营业绩应表现为求生存的能力和积蓄力量谋求发展的能力。这种经营业绩的特点是:业绩观的特殊性、企业经营业绩定义和实现方法的期间性、业绩的非财务性。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应围绕经营目标,从企业融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结构调整状况、投资机会把握能力、创新与研发能力、人才储备状况、管理者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展开。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